“十三五”期间,全国地下空间开发直接投资总规模保守估计约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全国累计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达到10.7亿平方米、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呈现“三带三心多片”的总体发展形态、中国地下空间产业体系已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6日在北京发布《2020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称,2016-2019年,以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地下停车主导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每年以1.5万多亿元规模的速度增长,为推动中国经济有效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重要产业支撑,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和领军世界的地下空间大国。
形成“三带三心多片”总体格局
最新发布的蓝皮书介绍说,截至2019年底,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呈现“三带三心多片”的总体发展形态。
“三带”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连绵带,分别为东部沿海带、长江经济带和京广线连绵带。
“三心”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中心,包括北部、东部、东南3个发展中心,北部发展中心为京津冀都市圈,地下空间发展以人防政策等要求为主导,东部发展中心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东南发展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地下空间发展均以市场力量为主导。
“多片”指以各级中心城市为动力源、不同规模城市群为主体呈多源分布的地下空间集中发展片区,主要包括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地下空间发展片,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地下空间发展片,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发展片。
在已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有75.7%的城市位于“三带三心多片”中,40.5%的城市位于“三心”中,可见中国地下空间发展态势与各城市地铁建设有一定的契合关系。此外,地下空间总体格局与中国高铁“四横四纵”主要脉络基本一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以地下交通为支撑的地下空间发展态势。
地下空间建设起步晚发展快
该蓝皮书指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为备战备荒的防空地下室,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起步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以地铁为主导的地下轨道交通、以综合管廊为主导的地下市政等快速崛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呈现规模发展态势。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达到10.7亿平方米,城镇常住人口人均新增1.26平方米。江苏、山东、广东分别以累计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1.36亿、1.04亿、0.99亿平方米省级排名前三,年均新增量均超2400万平方米。2019年,全国地下空间新增建筑面积约2.5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47%,新增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含轨道交通)占同期城市建筑竣工面积约19%。
截至2019年底,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杭州、武汉、长沙、苏州、深圳、成都在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综合实力名列前10,均位于中国地下空间发展的重点区块上。
中国自1969年第一条地铁开通运营,仅用50年时间,基本赶上欧美用150年发展形成的地铁运营规模,已成为世界城轨发展的强劲动力。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37个城市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不含轻轨、有轨电车、城际铁路、APM(旅客自动运输系统)),运营线路总里程5799公里,“十三五”期间轨道交通年均新增里程达628公里,年均增长率为15.25%。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代表的超大城市随着都市圈辐射能力进一步扩大,同城化建设需求增加,以市域快轨形式向城市周边延伸,正在形成更大的网络化格局。
同时,多元、绿色、智慧引领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已超额完成试点任务,示范效应显著,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公布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合计拟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2万公里以上。此外,到2019年底,中国已建成地下储气库27座,覆盖10余省市,为4亿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在科学研究方面,地下空间学术研究跨学科的多领域融合已常态化,基本构建了中国地下空间学术研究的大格局,涵盖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地下工程建设、地下空间管理等领域。
地下空间发展软肋亟待完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在蓝皮书发布会上介绍说,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和财富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推动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正是在此背景下,历经300余年,从浅层利用到大规模开发,从解决城市问题到提升城市竞争力,空间资源的集约复合利用已被视作支撑城市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标准范式。
21世纪以来,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也仍遵循着这一地下空间的轨迹,不同的是在地下空间开发的时间维度上,呈现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速度。
他指出,但从全国城市地下空间整体发展格局来看,由于缺少国家战略层级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各地不同程度的地下空间资源浪费较为普遍,较发达的城市浅层资源已几近枯竭;地下空间行业发展参差不齐,地下空间产业链尚须整合,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前沿技术、智力培育等地下空间专业核心竞争力投入不足,此类较为明显的软肋亟待完善。
“这其中,城市地下空间的‘数字短板’显得尤为突出,以至在地下空间治理体系建设、规划建设、数据化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都受到影响,一直以来被致力于地下空间事业各界人士引以为憾。”钱七虎说。
《2020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也提醒,伴随地下空间以“中国速度”发展,各类地下空间事故与灾害发生频次大幅增长。因此,必须将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下空间安全指标,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综合实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转自福建省人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