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条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吴世耀/图
对于定期体检这件事,有些人觉得是“智商税”,而从医生的角度看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许多疾病包括早期癌症并无症状,但通过体检则能及早发现。
国家发布的新版《健康素养66条》第七条建议: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体检有什么意义?应注意些什么?出现指标异常怎么办?本报邀请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体检中心方哲副主任医师为你解读。
体检=人体“年检”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汽车需要定期保养,人体也需要‘年检’。”方哲表示,定期体检能及早发现健康问题,防止小毛病拖成“大故障”。
体检可以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比如通过监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可以了解身体的功能状态。一旦发现血糖血脂升高、肝肾功能异常等,就可积极查找原因,扭转疾病的进程;如果发现脏器的影像学异常,如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等,可初步判断其良恶性,争取在第一时间进行确诊和治疗。
以早癌筛查为例,通过年度体检可以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40岁的刘先生自认为身体很好,从不体检,一次腹痛就医,查出晚期肝癌。方哲感叹道:“如果定期体检,早点发现,还有手术机会!”他介绍,在肝癌早期发现时,肿瘤通常较小,尚未扩散,有很大机会通过手术切除,提高肝癌的5年生存率延长生命。若等到出现症状才就医,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项目越多越好?科学体检避免误区
有人认为“体检项目越多越好”“一次体检管一辈子”。
“体检项目不是越多越好,科学选择才是关键。”方哲介绍,市民应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生活方式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
建议可以在医生对个人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后,再设定体检套餐组合。比如40岁以上的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有慢性胃萎缩、胃炎、胃息肉等的人群,胃癌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都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有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的人群,建议做心脏超声、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必要时行心脏负荷试验等检查。
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建议查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照相、足部皮肤及神经的评估,了解近期血糖控制情况以及靶器官的损害情况。
有三高病史的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必要时加做颈动脉椎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头颅CT或磁共振,以排查脑梗死、脑出血、肿瘤等颅内病变。
方哲补充说,一般男性要重点排除前列腺疾病,如果长期抽烟喝酒,胸部低剂量螺旋CT、腹部超声检查也不可少。女性除了妇科检查、白带常规、乳腺检查等常规体检外,还要特别关注妇科肿瘤的筛查。
不同年龄层次体检侧重点也不同。一般建议20岁以上人群除了基本体检项目,要多注意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筛查和预防;30岁以上人群容易出现血压、血糖、血脂、尿酸异常;40岁以上人群则尤其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做好肿瘤筛查;从50岁开始,除上述要注意的问题外,还要关注胃肠道问题、骨骼问题;建议6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做一次细致全面的体检,特别是肿瘤筛查。
“一次体检管一辈子”也是错误的,方哲建议普通人群至少一年一检。
哪些项目异常需要引起注意?
体检报告上哪些异常需要警惕?血脂指标高低意味着什么?方哲提醒,读懂体检报告要学会抓住重点信号综合判断。
方哲介绍,尿常规的检验能反映人体代谢和泌尿系统的信息。如果尿液里的红细胞或白细胞增多,可能会有结石或者感染等情况出现。血脂检查也有“好坏密码”,高密度脂蛋白是“血管清道夫”,数值宜高,低密度脂蛋白>3.4mmol/L需干预,避免动脉硬化。
报告上出现结节、囊肿等字眼怎么办?方哲表示,遇到结节、囊肿不必过于慌张,多数肾囊肿、肝囊肿为良性。但如果肾囊肿伴有症状、直径≥5厘米时,需到泌尿外科就诊;如果肝囊肿直径≥10厘米或合并感染、出血,则需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如果肺结节>8毫米、磨玻璃样、不能排除恶性,建议到呼吸内科或胸外科就诊。
看到一些指标数据不在正常值参考范围内,也不代表一定有问题。体检检测到的是一个瞬间的数值,单凭一次体检是不能明确诊断的,还需要综合其他检查结果及本人病史,才能最终得出结论。但是,对于体检报告中提到的“复查”“定期随访”等术语,一定要认真对待。
“体检是健康投资,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守住健康底线。”方哲同时提醒,健康体检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