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焕新颜 百姓展笑颜
闽清县城更新样板建设显成效
新落成的梅溪大桥。(闽清县住建局供图)
蛇年伊始,万象更新。漫步在闽清街头,让久别重逢的游子们倍感温暖的,既有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有于无声处悄然变美的景观设施。
梅溪大桥拓宽翻新,城市步道串联山水,无障碍设施悄然铺设……近年来,闽清南山片区县城更新建设样板成绩斐然,重点打造以“格局、串城、活化、文脉、模式”为核心的五大亮点,取得第一档第一名的可喜成绩。近日,闽清面向全省入围2025年县城更新样板的县(市、区)举办观摩活动。活动围绕“更加韧性、更加宜居、更加活力、更加高效”四个方面向嘉宾们进行讲解介绍,展现“山水梅城,礼乐名邦”的闽清新名片。
大桥再拓宽 托起“小确幸”
徜徉在新落成的梅溪大桥上,远处的青山、两侧的高楼尽收眼底,刚刚返乡的林悦然只觉心情舒畅,“城区又多了个可以欣赏风景的地方”。
梅溪大桥是闽清城区东西向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江北四个乡镇以及洋桃片区入城的主要通道。然而大桥仅有两车道,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去年以来,闽清针对老县城核心区及外延15分钟生活区,着力推进城市更新。新梅溪大桥今年春节前通车,车道改为四车道,方便两岸居民的出行。
更大的惊喜不止于此:大桥两侧,两条观景道呈弧线向外延伸,与行车道共同组成了一个“宝葫芦”,观景道与行车道之间更贴心地种上了绿树繁花,为市民打造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确幸”。
观摩活动中,独特的造型与“高品质慢生活”的思维,也受到了来访嘉宾们的一致称赞。“原本只是用来过河的桥,现在也有了停留歇脚的理由。居民的幸福感,就源于这些微小的细节。”南平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长陈倩说。
缓坡连大道 出门皆坦途
自高速公路驶进闽清县城,昼夜奔腾不息的车流旁,一些变化正在悄悄发生:进城的十字路口处,斑马线旁立起了语音提示柱,每当红绿灯变化,提示柱便会准时出声,引导视障人士安全过街。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事关弱势群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近年来,闽清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县城更新的重要部分,将适老化、无障碍的建设理念贯穿于社区旧改、街道环境整治以及新建项目中,从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与城市温度。
梅溪新城南部片区内,多有老幼人群集中居住,如何满足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山坡上,数百米长的无障碍通道如盘山公路般逶迤,以平缓坡度连接人行道与山水栈道。通道上,86岁的刘玉荣老人坐在轮椅上,微眯双眼,感受徐徐清风。
“河畔的步道修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一直没机会下去走走。现在修了这条通道,可以不用麻烦家里人,自己就能出来逛逛!”刘玉荣说。
添上一条通道,放缓一点坡度,这些温暖的细节,在闽清县城内越来越多:小区楼下,蓝黄相间的加宽盲道,指引回家坦途;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的升降平台与爬楼机,实现进出自由;老城区道路实现缓坡全覆盖,方便行动不便人群出行。
“闽清在无障碍设施上的建设理念,对我们很有启发。”泉州市住建局城建科干部王建程说。
栈道连山 水城市更宜居
当天,调研组还重点察看了梅溪休闲栈道与梅城印记休闲文化街区。其中展现的闽清山水格局,也得到调研嘉宾的一致肯定。
漫步于梅溪休闲栈道上,一边是生机勃勃的城区,一边是水清河畅的梅溪。这条总长近2000米的红色栈道,已成为梅溪河畔一抹亮丽的风景,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等多方面需求。
另一侧,借由县城更新,梅城印记街区内的部分老旧建筑,也得到了改造重塑的机会:安民巷1-3号建设为人才驿站,7-1号打造抖音拍摄基地,城墘路23号打造文创体验中心……新兴业态,为街区带来满满人气。
“县城更新,不应当是各自独立的更新,而应当从县城整体角度重塑闽清的山水城格局。”闽清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梅溪休闲栈道与梅城印记街区的串联,闽清正着手打造山水城体系化步道慢行系统。
下一步,闽清将推动南山森林步道建设,计划打造16公里慢行步道,串联沿途15个城市公园、文化遗址等大型节点,进一步完善山、水、城互联互通的漫道网络,凸显“小县城、慢生活”。